供应链金融在转型下的创新与发展
近几年来,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始终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主要呈现为以下形式:
创办初期企业获得短期的资金信贷较为容易,而对于长期信贷业务,企业获批贷款的概率很低;
处于发展中期的企业,特别是有实力的企业的融资难度相对降低,但依旧无法得到公平的融资信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政府财税政策的调控在逐步减轻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度,但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市场中的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不信任、融资企业需要高质量的质押物及担保品的情况仍在发生,这无疑加重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度。
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技术“瓶颈”,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为解决民营企业发展提供“雪中送炭”式的融资服务。
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连环创新
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形态主要包括应收账款融资、库存融资和预付款融资等,不同的融资模式衍生出不同的融资风险。
据统计,供应链条中的应收账款与库存占据我国中小微企业超过50%的资产,当企业以应收账款和库存为担保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融资时,这些资产很难获得较高的融资授信。为此,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经济发达区域率先推出了多种形式的商业银行创新型贷款融资模式。
在积极拓展新型业务的同时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背景下产生的。供应链金融可以在供应链条上保证上下游企业的资金流、物流、票据凭证类等所有可控的信息流向与真实性,有效锁定不同阶段的现金流,在隔离现金流与其他类型资金流的同时相对隔离风险。
三大风险
供应链金融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企业对金融服务的真实需求,其发展取决于供应链一体化的程度。
同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等各方面的风险都直接链接着银行等金融机构,因此,供应链金融业务放大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传统融资过程中“一对一”的放贷风险,而变成“一对多”的放贷风险,如信息风险、管理风险、市场风险等。
1.信息流不对称带来的风险。信息流是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基础。银行在市场的海量数据中挖掘供应链金融业务所需信息,民营企业就需要解决自身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首先,银行和民营企业的信息对称将会强化供应链在银行中的授信,降低银行的放贷风险,进而增强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优势;
2.资金流带来的管理风险。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对象并非是单一主体,风险来源较为多样和复杂。只有具备良好的资金流管理能力才能促进整个供应链的顺畅发展。
3.由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更为复杂,银行等金融机构所面临的融资对象也不尽相同,供应链一体化的程度不统一,下游企业的定价变化会影响整条供应链的融资需求,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监控追踪核心企业与中小微企业之间的交互信息,以防止市场合谋套取贷款资金的风险等。
金融科技下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金融科技的深度运用,新的业务模式、应用场景、流程或产品等各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无疑会给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带来重大影响。无独有偶,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给供应链金融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大数据的应用
通过探索大数据技术与高性能计算、边缘计算等领域的融合,有效解决供应链中企业信息数据统计与分析中的难点。针对不同类型的供应链融资需求,开发不同的融资模型与算法,为企业提供精准的融资服务,同时提升自身的风险识别能力,降低放贷风险。
2.区块链技术的应用
通过区块链技术,可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交易数据安全地储存在区块链网络中,信息仅供具有权限的政府部门及金融机构查看,企业的过往交易记录也会存储在数据链条中。
供应链运营环节包含着订货、进货、议价、采购、生产以及销售等多个环节,区块链技术可保证安全并且不可篡改的数据链条,通过密码学技术,强化各环节过程中的风险监控,有效地杜绝篡改等人为因素,防止伪造交易记录和投机的行为,从而高效地缓解融资问题中无法解决的信息困境,提升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效能,减少供应链交易和管理成本。
3.加密技术的应用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应用加密技术,可促进供应链融资过程中跨部门、跨国界的合作,提高供应链金融业务服务的合规性。金融机构可通过融资模型中引入的加密技术,有效防范由于市场不确定性而导致的融资欺诈、供应链信息网络安全威胁以及数据篡改等现象。
供应链金融在我国是一种创新型金融工具,因此,需要在监管方面制定一套企业准入规则,对核心企业及其供应链链条上的中小微企业进行准入筛选,这将加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和系统化管理,也会使监管部门为供应链条上的企业进行额外增信,并从源头上监控金融机构的放贷风险,提升供应链金融平台风险管理系统的预警能力。
标签: